2050淨零碳排的浪潮中,「儲能」是淨零轉型的要角
2023-08-10

近年政府持續推動再生能源轉型已初具成效,台灣的中南部地區由於日曬充足,已是太陽光電發展的重要根據地,然因其發電的間歇性特質,與儘可能降低對電網穩定供電的衝擊,需要配合儲能系統與智慧電網建立分散式電力系統,精準調控電力才能達到最佳穩定供電效用。
位於哈斯弗特工業區的光電場,搭配儲能系統與能源管理系統組成循環電廠,持續提供潔淨能源給附近中大型商場使用。(擷取自Digital Energy Solutions 2020)
觀察國外案例,最早於2017年德國小鎮哈斯弗特(Haßfurt)即率先宣布為達成百分之百的能源自主,將規劃設置8MW電網級的儲能設備。根據彭博2022年全球儲能市場展望報告中指出,歐洲、中東與非洲的儲能系統容量增加了4.5GW/7.1GWh,主要動力來自於家用儲能系統的建置,特別是德國在家用儲能設備的安裝量超乎預期,Solar Power Europe報告中亦指出歐洲已經建置超過百萬組的家用儲能設備,凸顯歐洲民眾對於儲能系統的信任度與接受度相當高。
潔淨能源已成為能源發展主流趨勢,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能有效降低對電網穩定供電的衝擊。(擷取自能源教育資源總中心)
為何要設儲能廠?
儲能指的是將能源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,並且儲存在「儲能裝置」中,有能源需求時,再將能量從裝置中釋放。生活中其實就有許多儲能裝置,像是電池、太陽能熱水器、水力發電。
目前發展最迅速也最熱門的,是化學儲能設備,例如:鉛酸電池、鋰電池、鋁電池等,大量運用在電動車、備用電源甚至是電力系統中,以儲存及調度電力。
在台灣,隨著風力發電、太陽能發電等間歇性再生能源的佔比逐漸上升,而需要更多的儲能設備以協助電力調度,增加整體電網的韌性。因此儲能成為能源轉型的要角。
近幾年,台灣也加速了各地儲能廠的設置。根據現階段淨零轉型的目標,台灣在2025年儲能的容量會到1.5GW,在2030年達到5.5GW。儲能廠設置可以提升台灣現階段電力系統的彈性和穩定性。
在2050淨零碳排的浪潮中,「儲能」是淨零轉型的要角,台灣各地也開始設置儲能廠。然而儲能廠的設置卻因為程序、安全疑慮造成在地居民反對。能否找到儲能廠設置與居住安全的平衡,是政府、廠商與在地居民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置儲能案場時,三地能源設置儲能案場,除了設備安全與場域安全遵行國內外最新法規規範要求外,更注重安全性與風險管控。
儲能廠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風險,但不代表我們就該完全否定儲能技術,而是應該透過嚴格的管理與認證,來減低意外發生時的損害。並且政府需積極制定相關認證與檢驗規範。同時,政府及企業也需與民眾充分溝通,了解彼此的需求,方能突破當前的儲能困境。了解彼此的需求,方能突破當前的儲能困境。
在再生能源所佔整體發電比例快速增加之際,有別於過去集中式的電力系統,對現有電網已造成不小衝擊,因此儲能系統的設置也須跟上能源轉型腳步,加速建立社區微電網,透過精準運用儲能系統的充放電機制,不僅是穩定地方用電的最佳解,更是影響地方產業轉型與經濟發展關鍵因素。
※ 文章引用 ※
1.自由時報專題: 回歸專業理性 儲能發展有助穩定用電
2.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低碳生活blog : 象徵節能的儲能廠,為何成為鄰避設施?
3. InfoLink 儲能市場與產業鏈文章 : 2030年台灣儲能市場與經濟規模上看20GWh與2000億